查看: 15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有人@你】科技达人喊你们来投票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2-17 15:07: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术,铸青年之本
创新,领青年之尚
探索,展青年之才
实践,知青年之力
挑战,拓青年之域
领航,集青年之智
他们不仅是科研的代言人,
更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快跟团团君一起看看大神们的真面目吧~

邓泽邦
我的科研路上
       本人自大学以来一直对科研是有着一种热忱,因为自己的志趣,大一开始在学校团委科技部当干事,大二当副部,一直到大三如愿进入了科研站当副站长。更加直面和清晰地了解了科研的这一过程,也明确了科研思路。除了开展学生科研工作,我自身也有参与到科研中去,经过大一的沉淀,终于在大二与四位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组建了科研团队,有了自己的课题。一路从院立项,校立项,再到后来的攀登计划,整个过程妙不可言,和平时组织开展科研活动是两个体会。诚然,科研是一个文化苦旅,但是学海无涯苦作舟,游过迷茫的大海后,得到的成就感是无法言喻的。
       我的大学,一直和科研二字脱不开干系,科研也是我大学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过这是开始,但永不是结束。
黄凤娇
       本人叫黄凤娇,来自护理学院14级13班,现任护理学院团委科技部部长及科研分站站长。作为科技部部长,认真负责完成科技节子活动“第二届真人图书馆”活动,并且得到广大好评。本人自己在2015年参加校立项,队伍在校立项成功后积极配合负责人的工作,课题于现在已完成中期审核。本人除了积极参与科研活动,还为鼓励学院学生参与活动,举办了科研座谈会,科研答疑会等活动积极为同学们介绍我校科研立项的基本知识,还邀请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的师兄师姐到场分享经验,激发同学们对科研活动的热情,希望同学们可以对科研过程,收获等有更深刻的了解,并且得到同学们很好的反馈。而且本人一直管理着护理科研群,积极跟进学院科研队伍的课题开展情况,安排专人对接各队伍的负责人,因此大大地提高效率,即使队伍负责人在实习也能及时上交学院中期审核报告书,也及时为同学们解答各种科研问题,认真做好院科研分站与校科研站的对接工作,及时传达校科研站下发的信息和资料。本人也认真听取学生们的意见,了解同学们在科研上的难处。在2016年的立项申报中,发现许多学生对申报书格式不了解,本人特地举行申报书格式小培训,大大降低错误率,并且做好2016年立项初审工作。同时,了解到学生们的需求,计划2017年4月份,将邀请我院科研分站指导老师孟庆勇副院长开展科研答疑会,就如何选题,如何写一份优秀地申报书等问题做更详细的说明。积极鼓励学生们参与科研,为我院的科研工作做出一份贡献。
黄洁鑫
       项目负责人黄洁鑫为医学检验学院2014级学生,在校期间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各项科研活动,做为项目主要成员参与了《联合靶向糖酵解及CD44对黑色素瘤B16细胞的抑制作用》、《靶向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增强紫杉醇对黑色素瘤B16细胞化疗敏感性的研究》大学生创新课题的研究工作,作为项目主持人参与了《青蒿素抑制 IL6/STAT3 通路逆转结肠癌细胞对奥沙利铂的耐药。
刘国浩
       大家好,我是来自护理学院15级一班的刘国浩。我是一名男生,可能是从小到大的爱好吧,总喜欢拆东西,没几天就会把刚买的玩具给拆散了,尽管想装回去,可也无力回天,我是一个爱动手,爱思考的男生,也是一个不愿意循规蹈矩的男生,总觉得经验是用来借鉴的,更是用来突破的!
       我原本以为自己以后会是一个纯正的工科男,也是缘分吧,来了我们这个专业,但是,不能因为专业的属性而消灭掉我的兴趣、爱好。护理也可以搞创新,也可以搞出名堂。无能,不是专业局限,而是视野局限!我在想,我们护理也可以有很多可以创新的地方,我们也有自己的专业优势,扬长避短!
       大一的时候我是学院传媒中心的摄影组的组员,照片时常选为校园网用图,摄影技术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同时,我也是一名体育委员,做到了爱岗敬业,热爱集体,关心集体!努力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帮助同学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因为在电脑技术这类比较擅长,所以也是在视频,图片后期一些更多的帮助到同学们!此外,我也是一个积极参加活动的积极分子,因为有兴趣,爱玩,喜欢感受、参与各种活动,开阔眼界!也同时提升了自己的综合素养!在上学期的团学部委换届上,我成功当选为“传媒中心部长”。
在大一的一年里,先后获得各种奖项,及参加了各类活动:
1经过层层选拔,成为护理卓越班的一员
2.参加了迎新晚会的表演
3.参加松山湖50公里徒步,并最终完成全程
4.参加校生命自救大赛,并最终获得第三名
5.参加三下乡湖南行,圆满完成任务
6.大一被评为文体积极分子,以及入党积极分子
7.参加“挑战杯”省赛,并获得银奖
8.大一上学期顺利通过了英语四级考试
       大一过去了,我对我的大一是不满意的,自己没有还是没有充分的发挥自己,发展自己。我渴求进步,我想要创新,我要创新!大二到了,一步一步踏出自己的步伐,发挥自己的擅长,科技改变自己,也改变我们,创新是时代的旋律,科技创新更是时代的主题曲!发掘自己,充实自己。
       本人品德兼优、性格开朗、热爱生活,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学习之余,走出校门,本人珍惜每次锻炼的机会,与不同的人相处,让自己近距离地接触社会,感受人生,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
卢海欣
       本人卢海欣,公共卫生学院2013级预防8班。在思想上,本人作为预备党员,热爱祖国,积极向团组织、党组织靠拢。学生干部工作上,现担任公共卫生学院2013级学生会副主席,曾任外联部部长、组织部部长、副班长,多次获得优秀学生干部称号,积极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实践文体上,本人热爱志愿者活动,是东莞市茶山志愿者协会以及东莞市玉兰家园家庭服务项目志愿者的一员,平时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如东莞火车站志愿驿站春运服务活动等等。本人也充分利用暑假时间,曾在东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茶山分局、东莞市茶山政府组织人事办见习,获得领导们一致好评。在学习上,连续两年获得二等奖学金称号;另外本人对科研也是深感兴趣,连续两年跟着第二临床医学院李天煜老师参加的两个科研课题获得省立项、校立项,其中有一个课题已结题。本人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与寒暑假时间跟着老师和研究生师兄师姐们做实验,现已熟练的实验技术如体外细胞培养及干预、cck8、流式细胞术、提取DNA、巢式-甲基化特异性PCR、亚硫酸氢盐修饰等等。在2015年11月,以第一作者身份于《国际外科学杂志》发表了综述“结直肠癌化疗增敏性研究进展”。
罗妙苗
       本人在校期间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努力完善自身不足,通过对科研的不断了解,现阶段已定下考研目标,继续在科研的道路前行。
       大一我加入了校学生科研工作站,从自然科学类的干事变为干部,现任科研站副站长。在此期间,我组织并参与校立项、挑战杯、攀登计划等科研活动的开展和各类的科研讲座。同时在大一第二学期我进入生理教研室吴洪福老师的队伍学习,在实验楼6楼科研平台进行实验,掌握了western blot、细胞培养、动物实验等生理科学基本实验操作。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便真正的踏上了属于我的科研之路,我体会到老师和师兄师姐口中所说的,做科研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因为我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进行实验,当别人在玩耍的时候我在实验室埋头实验;为了让自己的实验操作更加熟练,我要主动的练习无数遍;周末或者节假日的时候,大多数同学们都回家与家人团聚,但是为了实验进度,我必须要留校做实验,在被称为最长的暑假(大一第二学期)里,我的假期却只有10天。迷茫当中,我看到了老师手把手教我细胞培养的场景,第一次坐在无菌操作台上,穿着白大褂、戴在手套和口罩、包着头发的我,我十分喜欢那个时候的自己,那时候的我内心激情澎湃、脑海里空无一念、眼睛倒映着酒精灯的熊熊火焰,我知道科研对我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在做实验的时候的自己是我最开心和满足的时候,尽管忙的吃不上饭、睡不到好觉、站得腰酸背痛,当实验有成果的那一刻,我知道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在大二第一学期,为了让自己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我成为了药学院刘建强老师的科研助手,在刘老师课题小组中进行有机合成的相关实验。在此期间,我主持了2015年校团委校立项《纳米尺度MOFs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荧光传感性质研究》;参加了2015年设备处校立项《多级结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合成及其药物负载-控释研究》;2015年广东医学院第十一届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中获三等奖;2016年参加药学院第八届药学知识与技能(B模块)大赛获二等奖;在第二届东莞市大学生生物化学实验技能竞赛中获“三等奖”,同时发表3篇SCI论文。一开始的我并不是很适应从生科实验转到化学实验,我觉得化学实验并不像生科实验那样子有趣多变,化学实验比较单调重复,但是我不会就此放弃、不能消退我的热情,我慢慢的从中寻找到了乐趣,这样子使我更加耐心和细心。如同大一的暑假,我在学校度过了几十年来东莞最冷的冬天,学校停热水停饭,还有一天停水停电,这样的条件比暑假留校痛苦许多,我们课题组几个人大家相互合作配合,一起自己煮饭、搞卫生等,我不能再像在家里一样什么都依赖父母,让我独立了许多。
       另外,为了加强自身的科研思维,我在大一第二学期选修文献检索,掌握查阅文献的方法技巧。同时在罗传铭老师的指导下,阅读理解SCI论文,并开展学术讨论,开发培养科研思维。另外参加了2015年“攀登计划”哲学社会科学类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类项目《珠三角地区青年志愿者服务老年人的情况调查》,学会如何进行数据分析。
       曾经的我,怀揣着对科研的梦想、燃烧着对科研的激情、勇敢的迈向前方,一步步走向遥不可及的科研梦,慢慢的与他靠近、相融,在大学时光中,科研早已成为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科研充实了我的生活、培养了我的技能、丰富了我的阅历。谢谢你一路同行——科研。
潘沛锦
       本人潘沛锦,医学检验学院2014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大学三年一直任班级体育委员、两年国旗护卫队队员、曾为“学代会”的一员。学习成绩优良,在2014-2015以及2015-2016学年获校二等奖学金与“三好学生”称号,综合排名为年级前5%。科研上,大一寒假期间加入科研小组,阅读大量关于天然药物对癌症治疗的中英文文献,并且每个月都按照指导老师要求完成阅读报告;同时进行实验技能的学习,目前已掌握细胞培养、细胞实验、蛋白定量以及Western Blotting等相关实验操作。积累相关文献基础后,开始写课题申报书,本人主持的课题《异硫氰酸苯甲酯对人鼻咽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和细胞干性的抑制作用及分子机制的研究》获得2015年广东医科大学创新实验项目重点立项、2016年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申报项目立项、2016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申报项目立项。立项成功后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实验,至今已完成课题实验项目的三分之一。除此以外,本人也为指导老师和研究生的科研助手,积极完成下达的科研任务;同时也带领师弟师妹一起学习相关实验技能。2016年9月,在本年级举办的“科研,与你不再遥远”活动中担任自然科学类学生代表,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科研经历与收获。此外,今年11月份参加了2016年第二届广东医科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挑战杯),并通过校级的审核。
彭健愉
       本人彭健愉,医学检验学院2014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曾任学院科研站副站长,学习成绩优秀,曾获一等、二等奖学金以及“三好学生标兵”、“三好学生”称号。在任学院科研站副站长期间,对本学院各项目立项、中期检查和结题方面的审核工作表现良好,使学院的科研工作顺利进行。本人热爱科研,于大一上学期加入科研小组,认真学习文献的检索与阅读,并在课余时间跟随师兄师姐做实验,目前已掌握细胞培养、蛋白定量、Western Blot等相关实验技能。大二期间申报课题立项,其中主持的课题《EBI3/STAT1途径弱化结肠癌特异性毒性T淋巴细胞功能与机制研究》获得2016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2016年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5年广东医科大学创新实验项目立项。在研究过程中,还指导师弟师妹的实验操作。此外,本人也积极完成指导老师下发的科研任务。2016年5月以第七作者身份发表论文Epstein-Barr Virus-Induced Gene 3 (EBI3) Blocking Leads to Induce Antitumor Cytotoxic T Lymphocyte Response and Suppress Tumor Growth in Colorectal Cancer by Bidirectional Reciprocal-Regulation STAT3 Signaling Pathway于SCI杂志Mediators of Inflammation(IF=3.418)。除此以外,本人还参与2016年第二届广东医科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挑战杯),并进入2017年广东省第十四届 “挑战杯”初赛。
徐静雯
人物事迹材料
       本人徐静雯,广东惠州人,共青团员,是广东医科大学药学院2014级药学13班的学生。我于2014年9月入读广东医科大学,在校表现良好,遵守校规校纪,尊敬老师,团结同学,我时刻以成为一名优秀大学生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发扬自己的优点。两年多的大学生活,让我在学习、工作、科研方面得到了很大提升。
扎实专业基础
       我学习态度端正,刻苦勤奋,不缺课,无挂科,能带动周围的同学一起学习。学习成绩较优秀,两年的综测排名均在年级前10%。平时,我注重课堂的学习,认真记录笔记,寻找与专业相关的课外习题、资料进行巩固学习。经过努力,我在大一一学年里我获得了“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二分会第三名”、“三好学生“、“二等奖学金”等荣誉。医药学专业的学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在认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完成实验课的内容,注重安全操作习惯的养成,勤于思考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同时积极参加专业类竞赛,如“药学知识与技能大赛”、“生物模型大赛”、“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等,并获得不错成绩。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经验的积累都为我之后参与科研课题打下坚实基础。   
       在进入大学前,我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不佳。为了锻炼自己与人沟通的能力,我加入了校学生科研工作站的公关实践部和年级学生会外联部,在拉赞助的过程中,我学习到了方案书的书写、与商家洽谈的技巧;在加强内部联系的工作中,我学习到了活动的策划、人员的沟通、应急事件的解决等。在一年的学生会工作中,我的沟通能力、演讲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学有余力则潜身科研
       我对科研兴趣浓厚,在大一时已萌生了参与科研工作的念头。已在药学院刘建强老师的课题组学习两年,现是课题组的负责人,跟随刘老师做了许多关于金属有机骨架合成方面的实验,累积了不少科研经验。在科研工作中,我意识到自己的知识储备有限,急需提升。一方面,我利用课余时间查找文献,了解课题的基本内容、拓展课外知识;另一方面,我积极参加科研创新、技能培养类比赛,并获得了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三等奖、药学知识与技能大赛(B模块)一等奖等奖项;2015年,参与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课题(“攀登计划”);同时,我负责的课题 “多级结构金属——有机骨架的材料及其药物负载——控释研究”成功申报2015年校立项。
       在比赛中得到的经验非常珍贵,例如在药技B模块比赛中,我与几位小伙伴组成了队伍,相互的配合和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团队的成员都非常认真对待这次比赛,PPT上的每一页都要求精炼、易懂,每一点内容都要求熟悉掌握。决赛的答辩会是我第一次接触的比赛形式,一开始准备时遇到了很大的阻力,我对课题的内容了解的不多,上台经验少,为了不拖团队后腿,我查阅了大量文献、总结实验要点、积极向团队成员讨教、不断地演练汇报的内容、讨论答辩可能提及的问题。这过程虽然辛苦,但一个课题的展示答辩工作在团队成员齐心协力下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辛苦也是值得的。这次的比赛不仅让我明白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更让我了解到追寻真理和创新的科研之美。
       在筹备SCI论文期间,任务之重让我深感压力,但科研精神是永不言败,我必须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下去。还记得,那些为了优化实验方案一次次的重复实验、一次次的团队讨论、一个个守着孤灯的不眠夜……刘建强老师在这期间给了我很多知识上和精神上的支持,身兼任课老师和科研工作者的他,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科研经验,耐心教导我做好论文准备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6月,我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Design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 based on metal-organic polyhedron: Drug delivery”终于被《Inorganic Chemistry Communications 》杂志(影响因子1.762)收录。
科研之路漫漫其修远兮
       在参与科研工作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从一开始什么都不懂经常闯祸的菜鸟,到现在对科研工作流程较为熟悉、动手能力较强、创新思维较开阔的进步者,虽然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真正的科研工作者还有很大差距,但一步一个脚印让我感觉很踏实。
       科研是一条艰苦而漫长的路,除了坚持和耐心,保持创新也是一个科研人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我所在的课题组每月会举办一次学术讨论会,提出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汇报个人阅读文献的情况以及提出自己的创新构思。借着这样的机会,我了解到所研究领域最前沿的研究动向以及研究成果,大大开阔了视野、发散了思维。在未来,还会有许多挑战等着我:“东莞市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广东省大学生‘挑战杯’”……我将不畏困难,继续勇攀高峰。
       科研的殿堂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今后我必须更加努力,夯实自己的科研基础、扩大知识储备、增长科研经验,为探索科研之美而不懈奋斗!
蔡子晴
       本人是从药学院转至二院的学生,学习成绩优异,对科研实践有着浓厚的兴趣,已参加科研工作一年多,熟悉各类细胞实验和基本的动物实验操作,因此积攒了丰富的科研经验,培养到了严谨的科研思维。曾参加药学院的循证医学小组学习循证医学相关知识,从中掌握了许多获取文献、处理文献及SCI论文写作的方法。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如生物化学技能大赛、各类征文比赛、医学模型大赛、英语演讲比赛等等;并参加了两个与文字处理相关的校级组织,分别是大学生传媒中心的编辑部与广东医青年杂志社的采编部,已掌握文字处理及图片处理软件的使用,对各类稿件及各种文章的写法较为详熟。并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学校及学院组织的写作比赛,曾获学校“节能提质,绿色发展”征文比赛优胜奖。也在中国散文网、中国文学网、青年文摘官网发表了许多文章,故为科研论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现在参与两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分别是“非连续特殊表面复合超薄ta-C薄膜的纳米材料组装及内皮细胞化研究”(国家级)和“Cx32组成的缝隙连接在多西他赛肝损伤发生中的作用研究”(省级)。并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SCI论文一篇:“Effect of gap junction on the docetaxel-induced cytotoxicity in rat hepatocytes(IF:1.6)”。另外有一篇第一作者SCI论文等待接收。同时,已申报1个广东医科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及1个广东医科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作为第二项目负责人),待审核。近期在为申报攀登计划做准备。
方峰
       本人是第一临床医学院2013级24班的学生,在校期间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诚实守信,品德优秀;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学习成绩良好,上学年无补考和重修记录,并获得学校三等奖学金。
       在大二第一学期时,参加第一临床医学院团委举办的科研特训班,有幸成为科研班的学员,获得了很多接触科研的机会,积极参加科研班举行的各项科研活动和讲座,学到很多关于科研的知识。寒假期间,获得了到附属医院临床研究中心学习的机会,在研究中心跟随两位实验员老师和研究生师姐学习相关的实验操作。大二第二学期在化学教研室的陈兰美老师实验室学习,并跟随研究生师兄学习相关的实验操作。
       在过去的一年里积极参与学生课外科研活动,在病理生理学教研室朱晓辉老师的指导下,作为项目负责人和另外4个同学申报了一项2015年创新实验项目的自然科学类重点项目《鱼藤酮类似物Dalbinol对人肝癌细胞HepG2和SMMC-7721的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部分机制研究》,该项目编号为:2015ZZZF001,获得学校资助课题经费5000元,该项目正在进行中。同时作为项目组员参与申报了一项社科类一般项目《广东医学院本科生到基层医疗机构或涉医企业就业意愿的调查》,该项目编号为2015SYZF008,获得学校资助课题经费:1000元,该项目正在进行中。
黄鸿斌
       个头有点小,才能不那么小,我是14级临床5班的黄鸿斌。在尽可能稳定自己的学习的情况下综合的扩充自我的能力。在短短的2年大学生活中,我担任过很多的角色,经历过很多的事情,从中学习收获不少。
       在部门方面,初入大学的我,参加了二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第二临床医学院新闻传媒中心摄影部,担任两部门的干事,积极参加各类志愿者活动,学习摄影技术。在大二,担任两部门的部长,积极参与学院学校工作,为学院及学校宣传。同时,我亦带队参加2015年信息工程学院举办的书香摄影大赛,并在大赛中取得一等奖,获得“优秀队长”称号;积极参与各类志愿者活动及社会实践,获得“校级百优志愿者”“大朗医院优秀志愿者”,积极参与学院学校管理及宣传工作,获得第二临床医学院院运会“优秀裁判员”“校级宣传积极分子”等奖励。在大二这一学年,我还担任班级科技委员,尽自我所能把知道的知识贡献给班集体。
       在科研方面,本人对科研有着极高的热情,自从大一下半年加入黄遵楠教授主办的“循证医学与生物信息学科研培训班”。本人尽自己所能,不断提升自身科研水平,并将自己的休息时间倾注于科研工作中,大学的两个寒暑假,均投入于科研中。愿做一名科研苦行僧,每天实验楼,饭堂,宿舍三点一线生活。本人现为黄遵楠教授“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模块项目负责人,有着自己的科研小团队。现参与课题6项(校重点1项,自己主持4项),,本人还曾被导师安排到广州参加循证医学及生物信息学的专业科研技能培训以及第4期Schrödinger 软件培训班,并且参加过中国分子诊断技术大会等众多学术会议,经过极大提升了自身的科研水平。本人现有两篇英文论文。其中一篇以第一作者身份投稿于国际二区期刊“Medicine” (Hongbin Huang et al, Medicine, 95(40): e4982 (2016)上。另有一关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课题结果将完成,论文撰写工作正在准备。同时,本人亦参与 “‘挑战杯’广东医科大学2016年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及2016年创新实验以及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
刘旭
       本人成绩良好,综合测评成绩排名前25%,现任年级团总支实践部兼文体部部长,五四评优获评“校文体工作积极分子”、团校培训“优秀学员”。身为红十字会志愿者、东莞市红十字“少年强项目”宣教员,积极参加“东莞市国际马拉松”等校内校外志愿服务活动达154小时,获评为“中国红十字一星级志愿者”(国家级)“东莞市红十字优秀青少年”(市级)。曾加入院司仪队,主持过多次年级、院级活动。曾获院运会“工作积极分子”、校运会“优秀裁判员”、校“信息检索大赛三等奖”等各类奖励及荣誉称号若干。
       自从大一加入黄遵楠教授主办的“循证医学与生物信息学科研培训班”时就对科研工作怀有极高热情,为之倾注了非常多的时间、精力并进而显著提高了自身的科研技能与素养。现为黄遵楠教授循证医学课题组负责人,在广东医科大学2016年度“校园之星”评选中获“科研之星”金奖,并曾被黄教授安排到北京、广州参加循证医学、生物信息学等专业科研培训班以及众多学术会议,大大提升了自己对科研的认识水平。现参与8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级1项,自己主持3项)并已发表3篇英文论文(第一作者1篇;第二、第三作者各一篇SCI论文:IF=2.1)。另有3篇即发表或即投论文:一篇第二作者SCI论文(IF=1.4)即将接收发表;一篇作为共同通讯作者的SCI论文正在Neuroscience(IF=3.2)期刊评审;还有一篇作为第一作者拟投IF>10的SCI期刊(论文正在撰写中)。


看完这些简介,是不是觉得他们“猴塞雷”
来,跟着团团君一起投票吧!
投票截止时间
2016年12月7日(周三)中午12:00
图文由选手提供


微信:广东医团委
关注上方的二维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