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敢想会干谋发展 攻坚克难强内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7-19 22:11: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ont-size:14px; line-height:20px;">
            ——广州医学院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纪实



2006年6月,时任广州市市长张广宁视察我校,提出要将广医办成国内领先、具有重要影响的医科大学



2009年9月,省教育厅罗伟其厅长莅临指导工作,图为参观形态学实验室



2010年10月,贡儿珍副市长莅临指导工作,图为参观临床技能实验中心



2011年7月,时任广州市市长万庆良视察我校



2011年8月,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谢焕忠莅临指导更名工作,图为参观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2年11月,陈云贤副省长视察我校,图为观看番禺新校区沙盘图



2012年12月,王东副市长在我校更名汇报会上讲话



2013年2月28日,陈建华市长指示做精做优番禺校区一期工程
    2012年12月12日晚。广州大厦。
    广州市市长陈建华与教育部高评委专家组组长董浩进行会谈。会谈的主题是广州医学院向教育部申请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
    这场会谈是专家组对广州医学院更名工作的考察环节之一。当日下午,专家组听取了校方的更名工作汇报。
    专家组此次考察之行承载着广医人的梦想和希望。
    四个多月以后的2013年4月23日,教育部正式同意广州医学院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在55周年华诞前夕,广州医学院迎来美丽蝶变,实现里程碑式的跨越。
    更名之路是广医奋斗史的一个缩影,是广医大学精神指导实践的生动写照。清人郑燮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当梳理这段更名之路时,笔者惊讶于它的根基之牢、韧劲之足,恰似诗人眼中的竹子,逆境成长,锲而不舍,故而可以不惧风雨摇曳风中,故而可以异军突起马到功成。
    背靠“青山”
    春风化雨叶滴翠,青山恩泽茎茁壮。
    广州医学院是一所地方院校,背靠的“青山”是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国家中心城市之一的广州市,生长于这片神奇的土地,从中吸取养分,并反哺这片土地。
    虽欲建设“中国南方教育高地”,但广东省以“大学”冠名的高校只有14所,比例远低于京沪等地,近15年来更是没有“学院”更名为“大学”,而广州市只有一所“大学”。广东、广州目前“大学”的数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不一致。
    广州医学院的更名工作是在广州市民的关切与期盼中进行的。医疗领域和教育领域都是市民最关心的民生领域,医药院校恰恰集这两个民生领域于一身,更名为医科大学,市民普遍期待能给社会带来更好的医疗服务,普遍期待能给社会更多更好的教育机会。
    可以说,创建广州医科大学的工作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完全契合。
    广州医学院创建医科大学的工作,得到了广东省、广州市的大力支持。省市领导多次亲临指导。2011年发布的《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完成广州医学院新造校区建设和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的工作”。2012年8月,广东省人民政府致函教育部,希望将广州医学院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
    2006年6月,时任广州市市长张广宁率市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在广州医学院进行调研和现场办公。张市长希望广医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高度出发,提高办学综合实力,为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努力办成国内领先、具有重要影响的医科大学。
    2010年9月,时任广州市市长万庆良来校慰问优秀教师代表。万市长表示,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医疗产业大有文章可做,希望广医将特色学科做大做强,为广州建设教育强市、文化强市作出贡献。
    2012年9月,广州市市长陈建华来校慰问优秀教师代表。陈市长表示广医走到今天是辉煌的创举。陈市长说:“如果说广医的头等大事,是新校区建设,就是天大的困难天文般的数字,我们也一定能做到。”他勉励学校克服困难,做出品牌,办成具有深厚底蕴的医科大学。
    2012年11月,广东省副省长陈云贤率省政府副秘书长江海燕、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省科技厅厅长李兴华、省财政厅副厅长郑贤操视察广医。陈副省长特别称赞广医是一所“非常典型的精品大学”,并表示省政府将全力支持广医的建设和发展,希望广州医学院乘势而上,再上一个新台阶。
    2013年2月,陈建华市长调研番禺新校区规划建设情况,听取了关于新校区总体建设情况和目前需要市政府协调解决的问题等汇报。陈市长指示,建设目标定下来后,要顺排工期、从容建设,做精做优做细新校区建设工程。
    广州医学院没有辜负领导的厚爱与人民的重托。建校五十多年来,始终坚持以服务区域卫生事业为己任,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逾10万人,8所直属医院组成的医疗组团为人民的健康事业作出了贡献;作为一所“小字辈”学校,创造了多个“国字号”品牌,并走出了大名鼎鼎的钟南山院士;在抗击非典中独树一帜,在抗击冰雪灾害、抗震救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更是独立承担了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核心区域的医疗保障任务。
    “立根”为本
    心虚根柢固,指日定干霄。
    广州医学院申请更名广州医科大学的工作,立根于自身的发展基础。
    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是广医人的梦想。进入新世纪,国内高等教育迎来深刻的变革,偏重追求数量与规模的发展道路逐渐被以追求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模式所取代。教育部2006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对“大学”的设置,从办学规模、学科与专业、师资队伍、教学与科研水平、基础设施、办学经费、领导班子等方面制定了具体的硬性指标体系。广州医学院从“强内涵”着手,通过实施三大战略,积极推进建设“国内领先、具有重要影响的医科大学”的进程。
    通过“学科强校战略”提高学科水平。学科水平是反映一所大学实力和水平的最具代表性的指标。广州医学院呼吸学科连续数年排名全国第一。在呼吸病学的带动下,胸外科进入全国专科排名前八名,急危重医学成为国家重点临床专科。根据地域的特殊性,发展特色学科。如泌尿外科学,结合华南地区结石多发和在微创外科技术上的传统优势,注重基础研究紧密结合临床实际,成为国家重点临床专科,建成了广东省的重点实验室。产科成为国家重点专科,产科重大疾病和生殖医学均建成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在第九轮广东省重点学科评选中,1个一级学科、4个二级学科成为广东省重点学科,而且临床医学属于攀峰重点学科。
    学科水平直接决定专业水平。虽然更名大学对专业数量有基本要求,但专业不在于多,在于精。学校顶住了专业设置和办学规模扩张的风潮,咬紧牙关进行内涵建设,2007~2010年四年内没有增加一个新专业。但专业水平却在不断提高,期间,建成了2个国家和3个省级特色与名牌专业,临床医学专业2010年纳入广东省一本招生,教育部批准开办统筹实验班,并开始招收留学生。今年又增加5个一本专业,进入一本招生的专业接近总本科专业的三分之一。学校始终坚持医学精英教育的理念,坚持不盲目扩招,并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通过“人才强校战略”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更名条件中“100名正教授”绝不是一个孤立的数字,后面需要一支强大的队伍来支撑,教授所拥有的不仅是一个职称,而且是教师的整体学术水平与地位。
    与2005年相比,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比例由11.1%提高到现在的16.97%,硕士以上学位比例由40.56%上升到66.6%,博士学位比例由11.76%上升到24.5%。硕士生导师由360人增加到570人,博士生导师由21人增加到84人。此期间学校申请到了正高职称评审资格,设置了长江学者和珠江学者岗位,产生了973首席科学家,产生了教育部国家创新团队、国家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名师,引进了杰青等等。与国际顶尖专家学者合作,如与两度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简悦威院士合作,与诺贝尔奖获得者霍夫曼团队联合建设研究所等。一批优秀的中青年专家成长起来。
    通过“附属医院组团发展战略”提升综合实力。强大的附属医院作为支撑是最基本和必要的前提。在2006年前只有两家附属医院,规模都不大,只有约800张床位,水平和实力一般。学校把附属医院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争取政府支持,2006年至2011年,先后增加了第三附属医院、肿瘤医院、第五附属医院、口腔医院、第四附属医院。目前的床位数已经达到5000多张。在医院数量增加的同时,实施组团发展,打造差异优势,创造品牌特色,附属医院整体实力迅速上升。广医系统的呼吸内科、胸外科、微创外科、危重症医学科、神经内外科、产科、生殖医学中心等在广东省内处于领先水平,在全国也有重要的影响力。有5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专科,22个省临床重点专科;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临床医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省卫生厅原厅长姚志彬将广医的附属医院称之为广州地区的三大附属医院组团之一。
    此外,广州医学院2007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2012年,继妥善解决新校区建设中至关重要的土地使用问题之后,建设项目整体交由市重点办推进。
    近几年取得的这些标志性发展成就,是广医长期坚持内涵式发展的结果,为成功更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破岩”而出
    攀登何惧千山仞,破土凌云节节高。
    广州医学院的更名工作分为四个阶段推进,分别是:“出省”阶段,“迎检”阶段,“应检”阶段,“终审”阶段。
    2010年初,开始启动更名的准备工作。当年4月,起草了《关于申请将“广州医学院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纳入到广东省高等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之中的请示》,上报省教育厅。
    2010年9月,学校第十次党代会召开,确定了建设较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的目标。学校党委首次将广医人建设医科大学的梦想写进了党代会报告。
    2010年11月,印发广州医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正式提出“十二五”末将广州医学院“基本建成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的医科大学”。
    2011年2月,学校党委中心组专门研讨建设较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的问题,省教育厅原副厅长、教育部院校设置委员会专家张泰岭作辅导报告。
    2011、2012年的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均将更名工作列为重点工作。
    2012年2月召开的学校中层干部会议上,冉丕鑫书记号召大家“敢想会干谋发展,攻坚克难强内涵”,为创建较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而努力奋斗。吹响了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的冲锋号角!
    教育部高评委按三年一个轮回对中东部地区高校、西部高校、民办高校进行高校设置评议工作。2012年适逢教育部对中东部地区高校设置进行评议。广州医学院主动出击,向广东省教育厅提出了更名申请,报送了更名工作材料。
    2012年5月,受广东省教育厅委托,由王国健教授、邝邦洪教授、陈玉川教授、叶文才教授、黄弢教授、张友凯教授组成的广东省高评委专家组,对广州医学院更名工作进行考察。专家组听取了关于申请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的报告,审核了申报材料及相关资料,并考察了办学基本条件。专家组认为,广州医学院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是十分必要和切实可行的。广州医学院已达到大学设置的标准,同意将广州医学院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的有关材料,提交省高评委评议。
    2012年12月12~13日,由董浩、牟阳春、季平、孙长庆、张立洲、徐从才、李军、杜林、吴仁华、王雪涛、姚敏11名领导、专家组成的教育部高评委专家组,对广州医学院更名工作进行实地考察。
冉丕鑫书记代表学校对专家组表示最热烈的欢迎,满怀深情地回顾了学校的办学历程,表达了全校师生员工对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的热切期盼,诚恳地欢迎专家组多提宝贵意见。
    王新华校长从学校的历史沿革、更名的必要性、更名的可行性、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后的建设与发展规划四方面向专家组汇报。
    广州市副市长王东代表市政府郑重表态:“更名不仅是广州医学院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州市的需要,广州市政府和广州医学院的同志们一样,都热切地希望更名能够成功”;“广州市对广州医学院过去和现在都给予了最大力度的支持,未来的支持力度会更大。简单概括,就是要钱给钱、要地给地。”
    汇报会之后,学校领导和出席会议的中层干部接受专家的现场质询。专家组考察了临床技能实验中心、蛇毒研究所、形态学实验室、数码互动实验室、学生宿舍、图书馆、师生食堂、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附属医院,并参观了校史展览馆、抗非纪念馆。实地考察之后,专家组查阅学校更名相关资料,并现场提出质询。
    12日晚,专家组与陈建华市长会谈。陈建华市长从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高度表达了广州医学院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再度向专家组强调了广州市委市政府支持广州医学院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的坚强决心和期盼:“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水平的大学教育是广州未来转型升级、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需要,广州的健康卫生需求很大,广州市审时度势办一所医科大学,现在广州医学院的基础很好,在王东副市长表态的基础上我再次重申,广州市将全力以赴办好广州医科大学,请各位专家给予支持。”
    专家组组长董浩教授对广州的建设发展成就表示钦佩,对广州市委市政府对教育事业、医疗事业的发展的重视表示赞赏。
    2013年1月15~18日,教育部高评委六届二次会议在成都举行。2013年3月19日,教育部发布公示,广州医学院名列此次更名大学的17所学校之中。2013年4月23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同意广州医学院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的函”,正式批准我校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在广东省内,广州医学院是此次唯一一所更名为大学的学校。
    圆梦时刻
    时至花含笑,乐极草忘忧。
    这是圆梦的时刻!55载艰苦奋斗,55载春华秋实,广医人,改写了历史。
    “广医大学 华夏之光/满园桃李 桂馥兰芳/英才辈出 各创辉煌/抗击非典 四海名扬/五五寿诞 欢聚华堂/正名医大 双喜同昌/莘莘学子 教泽勿忘/举觞敬祝 万寿无疆”,86岁高龄的退休教工邓素华欣然秉笔献词。“祝贺母校更名广州医科大学。对母校的显著进步,看在眼里,喜在脸上,印在脑内,傲在心里。”留美校友冯方博士表达对母校更名的兴奋之情。“东风栽柳婀娜多姿,曲折溪流意境深远,冬雪飘飘洁白纯净,而广州医科大学却更像经历风雨后含苞待放的一朵奇葩,在一个星光璀璨的夜晚绽放。”一附院医生刘琴用诗意般的语言赞美学校更名。“校园里那棵枝繁叶茂的大榕树,无惧风雨傲然挺立,见证着广州医科大学的昨天、今天与未来。”在职职工邓煜辉抒发随感……
    “升级,是一种使命在延续。”“麻雀虽小,却有凤凰之美。”“终于等到逆袭之日了。”“终于成为一名‘大学生’了。”“毕业证上可以盖广州医科大学的章,让我很兴奋,至少知名度能上去了。”“我很骄傲,说明学校的综合实力、社会声誉提高了,说明社会对我们的认可。”“又是更名又是搬大学城,学校喜事多,感觉自己也升级了”“改了名字一下子就觉得档次高了不少”“学校更名,我们也是时候好好学习了,要不对不起这大名啊”。同学们的自豪之情“跃然网上”。
    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广医决策层保持着清醒的认识:更名是提高办学水平的一种形式、载体、手段,关键在于通过更名工作,夯实内涵,规范管理,改善条件,提高水平,将广州医学院建设成为名符其实的医科大学。
    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广州医学院站在新的起点上。冉丕鑫书记指出:“跨上一个更高更广阔的平台,开启新的征程,广医人要有新的视野、新的思维、新的作风。要以新的标准看待自己,将学校的发展放在新的坐标系中考量。”百舸争流,不进则退,不敢怠慢,不愿停歇,广医人以更名为契机,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队伍建设、附属医院内涵建设、办学条件建设等方面制定了新一轮的发展规划,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风劲帆满海天阔,俯指波涛更从容。广医人,拨开繁华与虚名,在锲而不舍、团结协作、只争朝夕、不卑不亢精神的指引下,继续昂首前行!
    珠水证 流花铭 风雨凭君忆
    今朝酒 今朝行 歌赋伴我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