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校史钩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7-19 22:11: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ont-size:14px; line-height:20px;">
            


朱光市长手书校名的广州医学院校门



姚碧澄院长(站立者左九)与学生们在一起



1960年竣工的新教学大楼



早期的人体解剖实验室



80年代初的实验室



80年代学生学雷锋义诊活动
    1958年,广东省新建8所高等医药院校,广州医学院是其中唯一一所本科院校。朱光市长亲自兼任首任书记、院长,学校汇集了广州医务界的精英,姚碧澄、王怀乐、张梦石、梁毅文、黄榕増、沈毅等一级教授都在其中。学校在三个月内就完成了筹备、组建、招生等工作。9月16日,迎来了首届58级学生298人。朱光市长亲临开学典礼现场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
    创校之初,面临校舍不足、师资匮乏、实验标本器材紧缺等诸多困难。师生经常在校园里的大榕树下露天上课,兴建教学大楼为当务之急。姚碧澄院长带着师生员工手提肩挑协助建设教学大楼,1960年,新楼终于竣工投入使用。学校通过请求外援、接受提前分配的毕业生等多种方式筹措师资力量,通过调拨、借用、代用、购买、自制等方式解决实验仪器设备问题。1959年开始三年自然灾害,为了克服粮油供应等经济困难,学校成立了人民经济生活工作小组,组织全校师生员工和教工家属,利用校内闲置土地种植蔬菜、地瓜,养猪养鸡,挖塘养鱼,并在校外开办农场,保持了学校的稳定与正常的教学秩序。1963年,首届学生如期毕业。
    正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形成了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广医人精神。此后数年,广州医学院逐渐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给创校8年的广州医学院带来深重灾难。招生停滞,在校师生停课闹革命,正常的秩序无法维持。广州医学院在逆境中坚持办学。1970年,广东省只准办10所大学,其余的全部“下马”,降格为中专。广州医学院被迫更名为广州市医科学校。这也是广州医学院历史上的首次更名。这所一创办就只招本科生的学校,在风雨飘摇中艰难维持。所幸两年之后,广东省革委会恢复了广州医学院的校名和大学体制。
    1977年恢复高考,学校教医研各项工作逐渐复苏并归于正常。即便经历了动荡不安的岁月,但广医人逆境求存,脚踏实地,在科学研究上屡有建树,1978年至1979年,赵延德、李迎汉、侯恕、钟南山等人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80年代,学校锐意改革,1985年开始招收药理学和呼吸内科学两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1996年4月,钟南山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广东省医药卫生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1997年,中共广州市委召开特别会议,决定在全市人民中开展学习模范共产党员钟南山的活动,《广州日报》头版头条长篇通讯报道了在广东地区广大医务工作者中乐于称道的“南山风格”。
    90年代中期开始,全国掀起高校合并风潮,不少医药院校并入综合性大学。广州医学院的发展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上。1997年9月制定的《广州市属高等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方案》决定保留广州医学院独立建制。广州医学院,迎着新世纪的曙光,一步一个脚印,创造了全国同类院校中的多个“第一”,并在抗击非典战役中独树一帜,享誉海内外。
    “广州医学院是一所发展中的地方院校,在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历经坎坷、饱尝艰辛,经历了降格、停办、复办等多重变迁,但即便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下,广医的前辈为了将学校建设成为较高水平的医科大学团结一心、艰苦奋斗、默默奉献、顽强拼搏。”冉丕鑫书记向专家组汇报时的这段话为学校的发展史下了最好的注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