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7基础医学考研院校推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5-13 13:56: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复旦大学

一.学校概况
复旦大学(Fudan University),简称复旦,始建于1905年,初名复旦公学,创始人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首任校董为国父孙中山先生。“复旦”二字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
复旦大学是教育部与上海市共建的首批全国重点大学,中国首批7所211工程、9所985工程大学,首批“珠峰计划”、“111计划”和中国顶尖学府“九校联盟”(C9联盟)的成员大学。该校学术交流活跃,涵盖了文学、理学、医学、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工学等十大学科门类,拥有邯郸、枫林、张江、江湾四大校区。
二.学院优势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前身为上海第一医学院基础医学部,建于1955年4月。1992年12月基础医学部更名为基础医学院。2000年4月,上海医科大学和复旦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复旦大学。2001年7月27日,撤销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建制,组建复旦大学医学院,2002年更名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2年9月4日,恢复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建制。
基础医学院以二级学科为基本单位,下设12个系(中西医结合系、法医学系、神经生物学系、药理学系、病理学系、病原生物学系、免疫学系、生理与病理生理学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细胞与遗传医学系、医学系统生物学系);8个研究中心、研究室(药理研究中心、基因研究中心、数字医学中心、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临床技能学习中心、电镜室、P3实验室、医学教育研究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分子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2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糖复合物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及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医学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辅助手术重点实验室)。学院现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3门(基础医学、中西医结合学、生物学),国家二级重点学科7门(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中西医结合学、神经生物学、生理与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2000年学院荣获优秀“国家理科基础教育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称号,2007年基础医学学科成为首批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并在2008年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并列全国第一,2012年入选上海高校一流学科(A类)建设计划。
基础医学院历来以师资实力雄厚、基础扎实而著称,是我国最早开展基础医学本科教学、研究生教育的单位,也是国内首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原上海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有一级教授3名,二级教授8名,三级教授4名,拥有一批我国基础医学学科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并为全国各省市培养了一大批基础医学各学科优秀师资和学术带头人,在我国医学教育和研究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院现设有本科生专业2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6个,硕士点16个。目前在读本科生1076人(其中留学生85人),硕士研究生225人,博士研究生331人。现有教职员工324人,正高级教师66人,副高级教师73人、博士生导师78人,硕士生导师7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千人计划”1名,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6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名,上海市“千人计划”4名。
基础医学院始终遵循创建之初学风严谨的优良传统,注重对学生的基础训练,加强对科研工作的指导。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创业、创新,依托复旦大学的综合优势,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学院教师主编大型参考书、全国医学教材20余部,其中“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9本,“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7本。大型参考书《现代医学微生物学》《现代免疫学》《组织学》等多次荣获国家图书奖。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医学遗传学、局部解剖学、法医学、医学导论),上海市精品课程14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细胞与分子医学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才培养基金3项,省部级医学教育课题21项。在科学研究方面,围绕国家需求,瞄准学科前沿,凝练研究方向。近五年来获得各类国家级重大项目等纵向课题401项,到位科研经费数2.61亿元,横向经费1.67亿元,并取得系列研究成果。2007-2012年,获“973”项目19项,其中项目负责2项,课题负责9项;863项目5项,课题负责1项;参与重大专项28项,其中牵头7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研究成果17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上海市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5项,上海市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上海市科学技术三等奖3项,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其中1项研究成果被评为201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将继续秉承学科建设为基,人才梯队建设为本,坚持“领袖气质、国际视野、人文情怀、科研素养”的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夯实基础、砥砺奋进,引领和推进我国基础医学教育的新发展。

北京大学


一.学校概况
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简称北大(PKU),创建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近代最早以“大学”身份和名称建立的学校,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北大是中国近代唯一以最高学府身份创立的学校,最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北大开创了中国高校中最早的文科、理科、政科、商科、农科、医科等学科的大学教育,是近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者。
二.学院优势
基础医学院的前身是1954年9月14日成立的北京医学院基础医学部(简称基础部)。1960年2月改称基础医学系。1985年5月成立北京医科大学后,正式更名为基础医学院。2000年4月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后,更名为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至今。
学院现设13个系、2个研究所及1个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拥有“生物学”和“基础医学”2个博士学位授权的一级学科(涵盖12个二级学科)、拥有1个“中西医结合基础”二级学科、7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2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拥有一些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基地和实验技术平台。
学院以师资力量雄厚、治学严谨著称,拥有一批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学院现有教职工410人,其中教授76人、副教授93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83人。学院拥有大批的优秀人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4人;“长江计划特聘教授”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专家1人;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3人;获“国家人事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4人;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5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6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4人;博士生导师72人。
学院现有本科生1201人,学院招收基础医学和医学实验学两个专业的本科学生,并管理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学三个专业的学生基础学习阶段。从2001年起基础医学专业改为八年制本博连读(Ph.D)学制,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医学各学科师资和高层次科学研究人才。医学实验学专业为四年制本科,培养具有生物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掌握医学基本实验技能、具有从事高级医学实验技术工作基础的医学实验技术应用型人才。在读研究生681人,其中博士生432人,硕士生249人。近年来有6篇博士生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生论文。学院培养的学生以学风严谨,实践综合能力强,开拓创新、潜力大等优点受到国内外教育和科研部门的赞誉。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国内外生物医学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
在教学方面,基础医学院承担医学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医学英语、医学实验学、医学检验学等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每年完成3000余名学生的30余门必修课、20余门选修课的多轨道、多层次教学任务。
学院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9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10门;7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005年和2009年共有两项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北京市一等奖,2012年有一项教学成果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10年学院被评为”北京市模范集体;2006年和2008年生物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分别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7年、2008年和2010年病理学、免疫学及人体解剖学分别被评为“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007年和2010年“生理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及国家级教学团队,2009年“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被评为北京市级优秀教学团队及国家级教学团队;2008年“基础医学”专业被评为北京市特色专业;2013年北京大学生物创新实践基地被评为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单位;6人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奖;2011年1人获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特等奖;2012年1人获“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在科研方面,学院主要从事生物医学领域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拥有雄厚的科学研究综合实力。2000年-2013年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14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部委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33项、国家及国际发明专利63项、其他科技成果奖45项;2005年-2013年发表科研论文3029篇,SCI收录刊物发表论文1611篇,包括《Cell》、《Nature》、《NatureCellBiology》和《NatureNeuroscience》等。2005年-2013年承担各类科研课题(科技项目)982项,共获科研经费约73995万元。其中承担科技部课题68项,资助经费合计25102万元;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41项,资助经费合计26622万元;获得教育部科学基金项目134项,资助经费合计4264万元;获得北京市科技项目74项,资助经费合计2148万元。2013年,朱卫国教授负责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与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团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邓宏魁教授负责的干细胞与再生生物学,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
学院近年来逐渐加强生物技术和医药产品的研究开发及与国内外大型医药企业的合作,在科技开发工作中也取得一些重大进展。在基因工程药物、肿瘤的免疫治疗、肿瘤显像剂、干细胞转化医学、电针镇痛与戒毒、诊断试剂研制等领域,一批新开发项目已取得动物实验或临床试用的良好效果,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学院还十分重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注重借鉴世界先进的医学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身整体办学水平。已与几十所世界一流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项目合作研究、人员交流、合作举办国际会议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建立了广泛的深层次联系。
历经60年的发展历程,现在的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已成为国内著名的、以发展多层次基础医学教育、研究人类生命科学和防治疾病的基础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教学科研中心之一,是国家基础医学领域高级专门人才的培训基地之一。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一.学校概况
北京协和医学院(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直属的唯一一所重点医科大学,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院校一体,是中国国家级医学科学学术中心和综合性科学研究机构。北京协和医学院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于1917年捐资创办,1919年10月开办八年制医学本科,是我国最早设有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本科教育的医学院校,被誉为中国医学殿堂。
二.学院优势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以下简称所院)成立于1978年,其前身为1958年成立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和1921年建立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医学系。目前所(院)在职职工374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 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 人,"千人计划"入选教授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1人,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126人。所(院)以学科建设为基础,重视科研发展与人才培养,现有15个学系和一个对国内外开放的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国家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承担着科研和教学两大任务。
科研方面,重点强调疾病相关基因的功能基因组、基因表达调控、蛋白质组学、分子免疫以及医学遗传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以及与临床相结合的转化医学研究。试图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到整体水平,从基础到临床,以系统整合生物学的思维方式及可能的方法,探讨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为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重大疾病早期预警和干预策略及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承担着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科技支撑计划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创新研究群体、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外国专家局创新引智计划等100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十一五”以来共到位科研经费4.5亿元,发表科研论文1800多篇,其中在国际著名的Nat Genet、Science、PNAS、Blood、Circulation、JCI、EMBO J、Cancer Res、Cell Res、Leukemia、Diabetes、Biol Psychiat、Mol Cell Proteomics、Am J Hum Genet、Hepatology、J Hepatol、Circ Res、Nucleic Acids Res、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J Neurosci、Small、Trends Endocrin Met、Arterioscl Throm Vas、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Oncogene等杂志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十一五”以来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教学方面承担着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医学本科生和硕、博士研究生的教学任务,是国家首批批准的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博士生导师55名,硕士生导师32名,在读研究生400多人,并建立了基础医学博士后流动站。生物学(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物理学、生理学)和药学(药理学)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免疫学和病理-病理生理学为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基础医学和转化医学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12年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得财政部“小规模特色办学”经费支持,教学实体化迈出重要一步,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取得很大进展。
在科技部、卫生计生委的领导和支持下,所(院)建立了先进的实验技术支撑条件和良好的学术环境。仪器中心拥有最先进的生命科学实验仪器和设备,通过了“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审查,获得国家实验室认可,可为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进行一系列样品制备、纯化、分析、检测和鉴定等实验提供系统的技术支持。细胞资源中心为国内外医学研究提供规范的细胞株和细胞培养服务,经过十余年的努力,2011年通过科技部、财政部联合评估,认证成为国家实验细胞资源共享平台,获得稳定经费支持。所(院)还拥有达到SPF级的实验动物中心,中心建有完善的功能平台,包括小动物影像设备、小动物代谢实验系统、显微注射平台和行为学平台。为进一步加强转化医学研究,所(院)成立了组织病理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心、组织工程研究中心、纳米生物医学联合研究中心、神经科学中心和系统医学研究中心也挂靠在所(院)。
所(院)具有良好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基础,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和地位,许多专家在国际、国内学术机构担任重要职务。中国免疫学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中国解剖学会、中国生化及分子生物学学会医学生化专业委员会、北京生理科学会、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会等学术机构挂靠在所(院)。 《基础医学与临床》杂志由所(院)与北京协和医院合作承办。
所(院)充分发挥人才与技术优势,在(基因、单克隆抗体)诊断试剂、基因工程药物、中西药物以及高分子材料等研发方面取得突出进展,并与国内外二十余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十一五”以来,已申请发明专利133项,其中PCT国际申请12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60项。
所(院)以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医学基础研究机构和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提供医学精英教育的基础学院为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全所(院)专家的集体智慧,科学管理、民主决策,同时致力于构建高效的管理体系和规范的工作程序,努力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为实现发展目标提供保障。所(院)将以“严谨、博精、创新、奉献”的精神,为实现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四川大学

一.学校概况
四川大学(Sichuan University),简称“川大”,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选“2011计划”、“珠峰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设有研究生院,拥有研究生自主划线资格,是一所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
四川大学承文翁之教,聚群贤英才。百余年来,学校先后汇聚了历史学家顾颉刚、文学家李劼人、美学家朱光潜、物理学家吴大猷、植物学家方文培、卫生学家陈志潜、数学家柯召等大师。历史上,吴玉章、张澜曾执掌校务,共和国开国元勋朱德、共和国主席杨尚昆、文坛巨匠郭沫若、人民作家巴金、一代英烈江竹筠(江姐)等曾在川大求学。两院院士中,有50余位是川大校友;2001年评选的近代50位“四川文化名人”中,有36人是川大校友。
二.学院优势
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是四川大学重要的教学、科研基地,建院于2001年,其前身是原华西医科大学建院于1987年的基础医学院和建院于1999年的法医学院。
目前学院拥有13个教研室即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与神经生物学、寄生虫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法医病理学、法医物证学、司法精神病学、毒物分析;1个校级本科教学实验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机能学实验室、形态学实验室、人体解剖学实验室、医学生物分子实验室);2个本科专业教学实验室(基础医学专业实验室和法医学专业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人类疾病生物治疗——人类基因组学与法医学研究室;1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卫生部时间生物学重点实验室;3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干细胞应用研究中心、人类疾病基因组与法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医学分子生物学开放实验室;1个校级开放性重点实验室——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1个鉴定中心——四川大学华西法医学鉴定中心;2个服务性科室——同位素、电子显微镜;1个新药临床前药理研究中心。学院建筑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拥有价值上千万元的教学、科研设备。2001年以来,学院承担国家级项目8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3项,获准授权专利10项。获得国家、省部市级科技成果奖19项,107篇论文被SCI、EI、收录。培养的几百名研究生遍布海内外,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及后备人才脱颖而出、茁壮成长。
设有一级学科博、硕士授权点12个——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病理生理学、法医学、医学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医学生理学与时间生物学、药理学;博士后流动站3个——基础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生物学。其中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病理生理学、法医学、生理学、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为省级重点学科、“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
学院重视科学研究,坚持教学、科研同步发展。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良好的学风,孕育出享誉中外学术界的刘承钊院士等一大批知名专家教授。现有在校学生859名,其中研究生396名;每年承担了全校研究生、8年制、7年制、本科生课程近80门,近4万学时。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为省级重点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法医物证学;四川省精品课程8门——法医物证学、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微生物学、法医学、病理生理学。
学院现有教职工242名,其中正高级职称43名,副高级职称52名。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学科评议组成员1名,博士生导师28名,硕士生导师63名,博士后在站人员16名。
学院注重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改革开放以来有近200人出国学习、交流、攻读学位,其中半数已回到工作岗位并成为各学科的中坚力量,同时每年接待多名国内外专家教授来院讲学与合作交流。


苏州大学
一.学校概况
苏州大学,简称苏大,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苏州市,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1计划”首批牵头高校,入选首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高校之一、“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同时也是国家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
二.学院优势
苏州大学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畔,2008年初由基础医学系和生命科学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学院下设12个系,8个校级研究院(所)。
学院现有教职工215人,其中教授43人、副教授76人、讲师55人;具博士学位者139人;博士生导师27人、硕士生导师56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得者2人、农业部岗位科学家3人、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资助者3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9人、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12人。另外,学院还聘请刘富友教授(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教授)、赵国屏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PeterDelves教授(英国UCL副院长)及卢斌峰教授(美国匹兹堡大学终身教授)等为学院的讲/客座教授。
学院始终坚持以本科教学为本位,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承担学校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护理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放射医学、预防医学、药学、中药学等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及留学生基础课程40余门(年课时约15000)的教学任务;此外,全面负责法医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等本科专业的建设和750余名本科生的培养任务。目前已建成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江苏省品牌特色专业和国防科工委重点建设专业点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
学院负责基础医学、生物学、畜牧学以及生态学四个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有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3个。目前在读研究生640余人。
学院拥有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1个(系统生物医学)、一级学科重点学科1个、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培育点1个、二级学科重点学科2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4个。同时,学院积极参与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1个、共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
近三年来,学院承担科技部科技重大专项,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重点和面上项目等近百项;发表SCI论文300余篇;授权专利200余项;获省部级奖项20余项。
学院秉承“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校训精神,坚持“教学科研并重、基础应用结合”的理念,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加强教学质量管理与改革,努力培养基础扎实、综合素质好、实践能力强的医学及生物学专门人才。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全院师生员工同心协力,锐意进取,积极推进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再上发展新台阶!
上海交通大学

一.学校概况
上海交通大学(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具有理工特色,涵盖理、工、医、经、管、文、法等9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七所211工程、首批九所985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之一,入选“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九校联盟”、Universitas21成员,中管副部级建制。
二.学院优势
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成立于1989年5月,前身为创建于1955年8月26日的基础医学部。经过多年的建设,学院已成为全校基础医学的教学、科研、师资培养以及社会服务的基地。
学院现有21个教研室/研究所/中心,同时设有生物医学工程系、药学系,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免疫遗传学和免疫病理学合作中心、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上海干细胞研究所、上海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上海市生殖医学研究与培训中心、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基因治疗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药物研究所和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研究中心。
学院承担了培养各种学制(四、五、七、八年制),各种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检验、生物医工、公共卫生事业管理、药学、营养、预防、营销等),各种层次(本科、硕士、博士)和各种形式(全日制、夜大学)的基础医学教学工作。
学院现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211”重点建设学科4个、市级重点学科1个。自1984年以来,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先后建立了“生物医学工程学”、“基础医学”和“生物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基础医学、生物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1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博士生导师28名,硕士生导师27名。
细胞分化与凋亡实验室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殖医学实验室为上海市科委重点实验室。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372名,其中正、副教授112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8.18%。教师中973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1人,“长江讲座教授”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人。

华中科技大学
一.学校概况
上海交通大学(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具有理工特色,涵盖理、工、医、经、管、文、法等9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七所211工程、首批九所985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之一,入选“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九校联盟”、Universitas21成员,中管副部级建制。
二.学院优势
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成立于1989年5月,前身为创建于1955年8月26日的基础医学部。经过多年的建设,学院已成为全校基础医学的教学、科研、师资培养以及社会服务的基地。
学院现有21个教研室/研究所/中心,同时设有生物医学工程系、药学系,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免疫遗传学和免疫病理学合作中心、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上海干细胞研究所、上海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上海市生殖医学研究与培训中心、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基因治疗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药物研究所和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研究中心。
学院承担了培养各种学制(四、五、七、八年制),各种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检验、生物医工、公共卫生事业管理、药学、营养、预防、营销等),各种层次(本科、硕士、博士)和各种形式(全日制、夜大学)的基础医学教学工作。
学院现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211”重点建设学科4个、市级重点学科1个。自1984年以来,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先后建立了“生物医学工程学”、“基础医学”和“生物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基础医学、生物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1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博士生导师28名,硕士生导师27名。
细胞分化与凋亡实验室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殖医学实验室为上海市科委重点实验室。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372名,其中正、副教授112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8.18%。教师中973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1人,“长江讲座教授”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人。
南方医科大学
一.学校概况
南方医科大学(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广东省“211工程”省属重点大学,直属广东省人民政府,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共同建设,入选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广东省一级园林式院校。学校创建于1951年,1979年被确定为中国重点大学,于2004年被批准为中国8所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2004年8月,学校按照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的命令,整体移交广东省,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根据2016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校本部、顺德校区2个校区,占地面积176.6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4.67万平方米。学校有全日制在校生15514人,其中本专科生12061人、研究生3027人、留学生501人。
二.学院优势
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的前身为原第一军医大学基础部,成立于1951年,2005年6月随学校移交广东省后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学院下设4个系、8个教研室、1个研究所、1个实验教学管理中心。现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拥有2个省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学科,3个广东省重点学科,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创伤救治科研中心,1个广东省国际合作基地,1个广东省司法鉴定中心等一批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的科研基地和实验技术平台。
学院现有教职工230人,其中专任教师174人,其他人员56人。专任教师中,有正教授46人、副教授57人;博士生导师53人、硕士生导师3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80%以上。有国家级教学团队一个,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优秀教师3人,“长江计划特聘教授”3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者17人。先后有20余人次获中国青年科技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广东省丁颖科技奖、南粤优秀教师等荣誉。2009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学院承担全校各学制、各专业、各层次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工作,开设了101门课程,每年承担近50000学时的教学任务。开设了基础医学、生物信息学、医学实验技术及病理学4个专业,现有本科学生400多名。目前在读博士生100多名、硕士生200多名,在站博士后人员7人。还承担了国内访问学者和进修学员的教学任务,组织举办多种类型的继续教育项目。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出版了一系列高质量的专业教材,参考书及辅导教材。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在应用现代技术开展课程改革、实验课程教学研究以及教学科研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一定特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先后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9项,有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
建有“转基因和敲基因技术”、“蛋白质组学”、“斑马鱼模式生物”、“组织工程”等多个高新技术平台,在临床应用解剖学、鼻咽癌及大肠癌发生与转移机理、休克微循环、细胞信号转导、神经元凋亡机制、听觉神经机制及可塑性、地中海贫血等领域具较大的学术影响。“十一五”以来,先后承担各类课题近200项,获得经费七千余万元。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项、“863”项目1项、“973”分题2项、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1项;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6项,其中获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发表论文10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40余篇。
学院先后和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主办有《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等国家级学术刊物,为学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的环境。

中南大学
一.学校概况
中南大学(Central South University),简称中南(CSU),坐落于湖南省长沙市,副部级大学,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湖南省人民政府三方共同建设,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选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一所以医科和工科为特色的综合类研究型大学。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双方共同建设。
2000年04月,湖南医科大学、中南工业大学与长沙铁道学院三校合并,组建中南大学。中南工业大学的前身为创建于1952年的中南矿冶学院,矿冶学科享誉中外有中国“矿冶黄埔”之称;长沙铁道学院的前身为创建于1953年的中南土木建筑学院,享有中国土木工程学科“三驾马车”的美誉;湖南医科大学的前身为1914年创建的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是我国创办最早的西医高等学校之一,享有“南湘雅、北协和”的盛誉。
中南郭声琨、姜异康等大批杰出校友,为党和国家的教育科技及各项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大学汇聚和培养造就了大批享誉中外的专家学者和党政企等各条战线上的杰出人才,其中包括陈国达、陈新民、黄培云等工学先辈泰斗;张孝骞、汤飞凡、李振翩、谢少文等现代医学宗师;王淀佐、何继善、左铁镛、古德生、钟掘等在校的当代学术大师;梁稳根、王传福两位中国首富。
二.学院优势
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是中南大学医学教育和科研的主力军,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科研队伍,教学科研设施先进,承担了医学各专业各层次学生的医学基础课的教学任务。学院开展了广泛的国际科研交流活动,先后派出100多人次出国进修和访问考察,并与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学术交流和科研协作关系。2007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学院现有病理学、病理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生理学、免疫学、法医学、医学超微结构学等学科。基础医学是一级学科博士点,学院所有学科都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原生物学为湖南省重点学科。学院有基础医学和生物学3个博士后流动站。2009年一级学科评估中中南大学基础医学排名全国并列第一。
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是中南大学医学教育和科研的主力军,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科研队伍,教学科研设施先进。学院承担了医学各专业各层次学生的医学基础课的教学任务,学院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教学质量好,获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0多项,学院有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和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学院有7个科研室,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100多项。
中山大学
一.学校概况
中山大学(Sun Yat-sen University,SYSU),简称“中大”,由孙中山先生创办,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是中国南方科学研究、文化学术与人才培养的重镇。
中山大学是教育部和广东省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同时也是“珠峰计划”、“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中山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综合性大学,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努力成为全球学术重镇。
中山大学具有人文社科和理医工多学科厚实基础,不断追求学术创新,以国际视野开放办学,现已形成了“综合性、创新性、开放性”的特色。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优秀人才;传承优秀文化,追求卓越创新,促进国家社会文明事业发展。
二.学院优势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Sun Yat-sen University Zhongshan School of Medicine)位于广东广州,是隶属于中山大学的二级学院,是教育部、卫生部首批共建高校医学院之一。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前身为创办于1866年立的博济医学堂、创办于1908年春的广东光华医学堂以及创办于1909年春的广东公医学堂;1953年、1954年,三校合并,组建华南医学院;1956年,改名为广州医学院;1957年,改名为中山医学院;1985年,改称中山医科大学;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为新中山大学,并成立了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截至2015年3月,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共有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二级学科)1个,广东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1个,广东省重点学科(二级学科)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
据2015年12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在2006年以来,共获得各类科研经费2.5亿元;获国家973首席项目1项、课题5项,国家863课题8项,国家重大专项平台及课题8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8项,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重点项目7项。
2008至2014年,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获省部级科技奖14项,获得授权专利数34项;2014年,获得科技经费总计4200.5万元,发表SCI论文数171篇。
来源:中国考研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