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36|回复: 0

【人才工作】广州:“创新大脑”助力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城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25 14:3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密布的科研院所参与了广州产业的更新迭代。图为广东科学中心。

刷身份证、采集指纹及人脸信息,进行双模态验证……不到1分钟就能完成报考考生的信息采集并上传中心数据库。2017年12月1日,广东2018年高考报名的第一天现场,像素科技的人脸识别技术让不少师生大呼方便、快捷。
与很多企业一壮大就迁址不一样,像素科技成立20年从未离开过新港路辐射范围圈。
“之所以选择留在这里,周边强大的科研力量是主因,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需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技术支持。”广州像素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姚若光坦言。
当前,在穗中央部属省属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已成广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广州聚集了广东省近70%的普通高校、科技人才,97%的国家重点学科和全部国家重点实验室。一批具有原创性和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加速成长,高精尖领域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创新创业创造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广州加速高水平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城市。

源头创新高地:
每200米就能“偶遇”一家科研院所

日前,广州地铁9号线、13号线、4号线南延段以及14号线知识城支线“四线齐发”。其中,14号线知识城支线利用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搭载全国首次全车高清视频监控,真正实现车厢视频的实时监控。
要实现深埋地底的地铁车厢的实时监控,就必须要有高可靠、低延时的大带宽通信,而这背后的技术保障就来自于广州新港西路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七研究所。
从高空俯瞰,以西边的中山大学为起点,一直延伸到东边琶洲会展中心,电子七所、中国电器研究院、海洋研究所、中山大学等沿线排开,不足8公里的道路上集聚了25家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分布最集中的新港西路上,仅2.5公里的距离就聚集了12家科研院所,平均每200米就有一家“最强大脑”。
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都是源头创新的代名词,而汇聚众多科研院所的新港路正是广州源头创新高地的一个缩影。据统计,广州聚集了广东省近70%的普通高校、科技人才,97%的国家重点学科和全部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84所高校,在校大学生105.73万人,科研机构152家,在穗工作的诺贝尔奖获得者6人、两院院士79人,“千人计划”专家267人。
从空间来看,从广州东北部至东南部,沿知识城、高新区、科学城、智慧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生物岛、大学城、国际创新城、南沙明珠科技城等创新节点,“北斗矩阵式”的广州科技创新走廊正成为广州创新发展的核心轴。
广州原创技术输出和辐射,正与全省数量庞大的工厂、企业发生“化学反应”,成为了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最为坚实的基石。
“科研院所一直在为珠三角的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持。”中国电器院院长秦汉军表示,美的、格力的技术负责人都曾背着包来到中国电器院拜师学艺,如今,珠三角很多大型家电企业以及新生代家电企业,仍然与中国电器院保持着密切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关系。
密布的科研院所见证了广州产业的更新迭代。当前,广州正大力实施IAB(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计划,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带以及生物医药、新材料、互联网经济等新兴产业正在崛起。
产业升级需求旺盛带来的是对源头创新供给更为迫切的需求。
“每周从珠海、佛山、东莞等地上门来解决技术难题的企业都很多。有些地方路桥建筑公司甚至一下子就拿出几个意向项目来谈,对国际前沿技术以及产业化的需求十分迫切。”位于新港路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一位桥梁工程师说道。

国际创新引擎:
在世界“创新榜单”猛刷“存在感”

2017年11月,美国丹佛市卡莱拉多国际会议中心一片火热,集聚全球超算精英的全球超级计算大会正在举行。会议发布新一期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中国超算“天河二号”再夺亚军。
“‘天河二号’已经成为全世界用户数量最多、利用率最高的超级计算系统之一。”中山大学国家超算广州中心主任卢宇彤介绍,“天河二号”用户总数突破2500家,已部署了700多个应用软件和工具软件。
越来越多来自广州的国之重器在世界的舞台露脸。
在2017年中国国际海事会展上,全球首艘智能商船iDolphin 38800吨智能散货船“大智”轮正式发布。建造该船的正是广州中船黄埔文冲船厂。为建造“大智”轮,船厂实现了国内首次船舶建造智能化焊接,建立了国内首个智能船建造精度管理数据库,开启了智能造船新时代。
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普华永道发布的《机遇之城2017》报告中,广州已连续两年位居中国“机遇之城”榜首;《自然》杂志刊登新华社特稿称,广州正在由贸易枢纽发展成为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城市创新创业吸引力大幅提升。
除刷榜世界创新榜单外,广州也频频受到国际创新巨头青睐。
2017年8月,诞生了8位诺贝尔奖得主的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向广州开发区抛出了绣球,双方将联合打造冷泉港(广州)研究院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共同设立冷泉港(广州)生物医药产业基金。
这是广州继引进GE、百济神州等一批世界知名生物医药企业落户之后,又一世界级顶尖生物科学合作项目。近年来,广州频频受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巨头青睐。仅广州开发区内就已聚集生物医药领域企业600多家,各类研发机构580多家。
“在广州,每天都有很多创新活动在进行。”思科首席执行官查尔斯·罗宾斯说道。在番禺,思科(广州)智慧城加快推进。这座全球领先的智慧城,预计年产值将超千亿元规模,能创造超过1万个知识型、创新型就业岗位,吸引超过百家跨国创新型企业落户。
根据最新统计资料显示,世界500强去年以来在广州新增了109个投资项目,共有920个500强项目在广州投资。广州已经成为最佳投资首选地和企业发展地。

诺奖得主“智力”布局:
优越产业环境集聚高端人才

在广州科学城创新大厦里,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克雷格·梅洛教授每年都会有几个月在锐博生物的实验室开展研究。他带着团队正在研究如何通过技术手段让致癌基因“沉默”和“睡眠”,开辟癌症治疗新路。
“我从美国飞到中国,发现广州的年轻人充满了激情和活力,广州的科研工作者非常勤奋,做事脚踏实地。”在第五届广州核酸国际论坛上,雷格·梅洛教授感叹道。作为200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去年他已经第三次来访广州。
去年8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乔治·斯穆特的团队携空气检测项目现身广州南沙,并在此落地生根。
记者梳理发现,去年来,原先扎根于美国、英国、日本、法国的一大批诺奖得主频频活跃于广州。他们到这里担任论坛嘉宾、政府顾问、研究院长,忙得不亦乐乎。
诺贝尔奖获得者代表了世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对前沿研究对区域的研究环境、产业环境和创新基础都有很高要求。背靠深厚的制造业基础,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加速打通新技术从实验室到车间的距离,成为集聚全球创新要素的重要“法宝”。
早在5年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朱尔斯·霍夫曼教授便来到广州。当年,牵手广州医学院,成立中法霍夫曼医学中心,致力于整合免疫学研究的力量和资源。该医学中心将由霍夫曼教授担任名誉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担任顾问。
在大湾区战略背景下,珠三角正以全球的视野,加速推动世界一流的科技人才和创新资源的流动,并以更优化的方式聚集和发挥顶尖人才的作用。
广州成为越来越多海归人才落地的首选。走过全国十多个城市后,索答科技创始人石忠民博士把回国创业的第一站放在广州。
“我们团队在硅谷获得投资后曾在北美创业,后来通过广州开发区的牵线,‘带土移植’来到广州。”依托于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资源,索答的人工智能语意分析技术开始应用到美的、海尔、尚品宅配等企业的产品上。
据统计,目前,广州留学回国人员超过6万人,留学回国人员相关企业达2500多家。

专家观点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创新人才流动便利化机制把全球人才集聚起来

珠三角智库发展的形势很好,因为很多海外高级人才愿意来。但总体而言,智库发展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还需要提高层次。重点在于打好国际化、网络化这张牌。我认为,这是广州发挥智力资源优势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有利于形成广州智库发展的一大特色。
国际化意味着层次高,网络化可以将海内外人才集聚起来。要把本地科研院所的智力资源更多地连接到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等海外地区。这样既能和广东扩大开放趋势相适应,提升广东的国际形象,同时又能够在全国区域智库创建中形成别具一格的特点。
这些智力资源如何更好地流动起来?这就需要探索智库的体制机制创新。要打破体制机制掣肘,把人才聚拢起来。以国际化、网络化为特点、目标,进行体制创新。通过网络型的机制,打破界限,吸引更多优质人才。
首先,实行更加便利开放的出入境政策。广东自贸试验区内地人才赴港澳“一签多行”。自贸试验区对广东居民往来澳门、澳门居民往来内地推行一地两检、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等查验方式,并逐步扩大适用范围;加快实施澳门车辆在横琴与澳门间便利进出政策等。
同时,推进粤港澳职业资格互认试点。尽快落实和完善专业资格互认,逐步取消对港澳专业人员的各种限制,允许港澳地区取得专业资格的人员到广东提供专业服务。以医疗领域为例,目前在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的永久性居民,在香港完成了一年的实习期并取得香港合法行医资格后,仍需参加内地医师资格考试才能开展医疗服务。这方面可以探索率先放开。
再次,率先在广东实行对港澳居民的自由落户政策。广东率先对港澳居民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保证港澳人才在广东获得国民待遇的同时,享受当地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
最后,鼓励港澳人才到广东自贸试验区就业创业。设立港澳青年创业园,为港澳青年的创业项目提供孵化器等方面的支持。探索在广东自贸试验区工作、居住的港澳人士社会保障与港澳有效衔接;专门制定港澳人才认定办法,给予项目申报、创新创业、评价激励、服务保障等方面政策支持,让港澳人才能够更方便到自贸试验区就业创业。

数读

目前,广州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才总量326万人,在穗工作诺贝尔奖获得者6人、“两院”院士79人、中央“千人计划”专家281人、“万人计划”专家95人、省“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创业团队62个、“广东特支计划”入选者754人。高层次人才、创新人才不断涌入广州,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力。
广州聚集了广东省近70%的普通高校、科技人才,97%的国家重点学科和全部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已正式挂牌。推动清华珠三角研究院、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引进美国冷泉港实验室、斯坦福国际研究院等国际顶级科研平台。新组建37家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总数达140家,成员单位超过1800家。

关注
广州出台实施高层次人才支持政策

加快打造人才高地:
顶尖人才最高可获千万住房补贴

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决定广州能否在新时代继续走在前列的关键要素。为广泛吸引各领域高层次人才来穗创新创业,近日,广州市委组织部联合多部门共同印发《广州市高层次人才认定方案》《广州市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方案》《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方案》等3份重磅文件,这是自2016年出台产业领军人才“1+4”政策文件之后,广州市在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加快吸引集聚人才方面的又一重大举措。

打造科学开放的高层次人才认定体系

广州还将启动新一轮高层次人才认定工作,在5年内将投入约15亿元,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保障、医疗保障、子女入学、创新创业、资助补贴等方面的优渥待遇。
《广州市高层次人才认定方案》将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划分为“杰出专家”“优秀专家”“青年后备人才”三个层次,并以“高精尖缺”为导向,设定了112条认定标准。这些标准基本涵盖了科技、教育、医疗、文化、体育、金融、社工等各个领域的权威人才标准,每年还将根据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与此前的人才评定机制相比,《广州市高层次人才认定方案》更加注重与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评价机制相结合,例如将清科、投中中国等权威排名榜排名作为创投机构负责人申报高层次人才的标准,大力吸引集聚广州急需的创投人才。
同时,《广州市高层次人才认定方案》明确申请人不受国籍、户籍和身份限制,无论人才是来自市属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还是非公有制单位,甚至是柔性引进、自主创业的,都可以申报高层次人才认定。
另外,此次高层次人才认定范围并不局限于市属单位,对于中央、省属驻穗单位里的人才,只要参与了广州的建设发展,都可以成为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并享受相关待遇。

提供极具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待遇保障

广州还为高层次人才提供集聚竞争力的待遇保障。《广州市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方案》提出,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补贴或10年免租的人才公寓,其中在广州工作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院士等顶尖人才可获1000万元住房补贴或入住200平方米的人才公寓,在穗全职工作满10年、贡献突出并取得广州市户籍的还可无偿获赠所租住房。
根据政策,高层次人才还可享受年度休假体检、医疗保健优先待遇、子女入学照顾以及配偶就业服务等一系列生活便利待遇,真正做到“情暖人才家,老小同关注”。
对高层次人才的工作支持,《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方案》明确为人才举办和参加会议论坛、进修培训、发表论文、出版著作等方面给予一系列支持资助,杰出专家、优秀专家、青年后备人才每月可分别领取3000元、2500元、2000元的资料津贴。
此外,广州还将在5年内投入约2亿元,通过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社会机构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全链条、集约化、定制化的创新创业服务。

来源:南方日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